新时代下中国海工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探寻
马斯克的SPACE火箭和飞船回收技术成功实现的低成本太空运输能力加快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摩拜共享单车、滴滴打车、小米营销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商业盈利模式;马明伟的直流电压综合技术创新以点带面系统化改变产业生态链;等等。以上几种创新管理改革经典范例不断颠覆人们传统认知,对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瓶颈的海工创新发展和科技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世界步入全面创新发展新时代
在全球经济政治巨变的背景下,各国家都在寻找着本国最有利的站位,不断探索着本国的发展之路、富强之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科技创新首次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5年3月,新华社授权发布了新时期国家创新战略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第二份纲领文件《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纲要》。等等。中国已全面绘制国家科技发展蓝图,吹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号角。
处在国际局势大洗牌前夜的各行各业,如何结合本国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环境下,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这已是时代的主题。对作为工业之基的制造业,各国纷纷推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势战略,美国推出了“制造业回归”战略、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日本“机器人”战略等的发布,抢占未来时代先机,世界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迈入大变革大调整战略时期。在航空业、汽车业等产业已从自动化(产品库 求购 供应)工业3.0时代步入智能化4.0时代之际,处于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行业高端位置的海工装备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懵懂中发现正追赶中的工业3.0自动化阶段已然改变,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业日益发生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海工发展模式亟待探寻。
二、海工产业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新世纪以来,随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心东移,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至2016年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8%,大部分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已实现批量化的设计与建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属于“大”而不“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尤其是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持续爆发,前期的无序式发展、简单的加工工艺、粗放的管理模式等问题集中爆发。主要表现在:海洋工程装备的原始创新能力缺失,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不足,主要领域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高端配套基本受制欧美;高端制造加工工艺、精益管理体系水平低下;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技术应用推广难度较大;设计、建造、配套及运营之间缺乏协同,资源共享不够,未形成有效产业协同创新效应,海工创新发展模式必需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我国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领域遭的冲击,在本轮经济危机损失尤为严重。截止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未交付掉的最多的钻井平台(船型 船厂 买卖)、生活平台(船型 船厂 买卖)、辅助工程船(船型 船厂 买卖)舶等。总体上,无论从目前发展现状还是从行业整体竞争力来看,我国海工产业从技术、配套、人才、总包能力以及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均不足与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设计企业等抗衡,做大做强海工产业任重道远。而作为执其牛耳的创新能力,在重新构建其价值链位置和竞争格局尤为重要。为此,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海工产业第一次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后续又发布《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等一系列政策,全面为发展海工产业“保驾护航”。外部有了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自身更需要“给力”,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脚踏实地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协同创新,站在国家海工产业高度,不断创新模式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合作共赢,才能做大做强海工产业。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源泉,当前全球已进入到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创新多侧重环绕漏斗模型的产品创新过程,为解决已发生的问题而产生。而在目前工业社会,在物资部分极大丰富情况下,人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创新已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已需更多的关注想法和构思阶段,多侧重于解决未发生或认为为更好满足未来需求的产品创新过程。这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化未来化的一套创新思维和理念。创新从当前和长远来看,有战略性的创新和战术性的创新,从创新结果来看,有维持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从创新的种类看,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人类更是在创新的发展史创新地发展出了创新的方法理论TRIZ,而在创新的推动中,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可采取的发展策略一种是计划性科学,目标(或需求)导向策略,自上而下;另一种是自主自发性的科学,兴趣导向策略,自下而上;但无论采取何种战略战术、策略措施(需结合自身实际),海工行业转型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创新求变已成为时代发展要求。
三、中国海工创新发展模式思考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意味着在新世纪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中国终于开始迎头赶上,逐步与欧美科技第一纵队并列前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创新载体已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的环境下,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为在新一轮海工科技创新中心抢占先机,全行业要依托国家政策,协同海工全部资源,将我国海工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为此,针对海工创新方面,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各部委联合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文件,推动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并将海洋工程作为2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基于此战略下,对中国海工如何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思考如下:
构建创新生态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已成为普遍趋势,并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模式。其主要特点有,首先,创新资源在城市中高(船机库 位置)度集聚,并依托创新链形成高效率的集聚优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形成了方式各异的政、产、学、研结合方式,与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从而使科技成果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注重政策推动与规划引导。因此,海工的创新要从国家产业技术发展的高度和行业角度进行规划,选择合适的城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海工创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各层级创新资源,制定适宜于海工产业的配套政策,从市场、政策、产业化等角度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如下图所示:构建鼓励和保护海工领域创新的方式方法,孵化培育创新幼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和保障作用。集众智、汇众力、促融合,全面构建萌发于适合海工创新生长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文化孕育创新、创新推动转型。
建立创新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和客户需求个性化趋势下,国内海工企业一方面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还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些都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应对国外托拉斯级的海工企业竞争,满足社会有序发展的需求,需以国家名义打造海工行业领域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建立行业创新平台,破解基础研究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所谓“死亡之谷”,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创新标准、创新方法缺乏的问题,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海工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为行业提供检测验证、标准制定等公共服务。联合海工行业国内外创新资源,从产业技术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和资金等)、技术创新体系(以点带面全产业链)、产业技术创新(DP、钻井包、油气模块等)逐步构建海工创新中心体制机制,力争经过5到10年的建设,将海工创新中心打造为国家制定海洋工程装备政策的智囊和行业智库,国内外海工领域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技术供给中心,国内外海工技术转移扩散和产业化应用的促进平台,国内海工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基地,国际海工制造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国内外海工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成为海工新技术、新概念的策源地。
创新业务规划
海工创新中心是在面对行业创新成本持续升高、成效日益降低,以及国际创新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项国家综合性举措,全力将海工创新中心打造成海工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思维的策源地。主要业务规划一是探索国家海工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改善创新研究条块分割的现状,形成行业大协同的新局面;二是突破关键、共性的影响全局性技术,形成国内外海工领域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载体和技术供给中心;三是通过从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建立市场化的创新孵化机制;四是建立精益研发协同创新体系管理模式,建立海工创新资源大数据平台和海工行业智库,提升研发价值和创新品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做好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短期内建议以生产为导向,进行选择性创新,重点对现存产品、技术瓶颈进行漏斗式筛选,以专项形式集成创新,解决创新中心短期效益问题,主要项目建议集中在缺乏竞争力的FPSO/FLNG以及海工体系标准、创新方法指标等方面集中攻关突破;中期以对外合作、高起点创新;以我为主、开放式创新为主,注重长期效益,重点对国外已有国内未有的技术、产品等问题采取个体引进、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实验室产品转化、企业需求申请等方式联合国内外资源建立国际合作平台进行协同式、瀑布式创新;长期要坚定不移地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健全海工创新体制机制,对已有概念或构想如风电、海水淡化(产品库 求购 供应)、核电、可燃冰等或概念拓展如全球转移产能到全球配置产能、从陆地存在到深远海生存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原始式创新,完成海工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和海工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开发、设计国家未来战略性海工产业产品技术,全力配合国家完成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
四、结语
在新时代环境下,全球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和紧密,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海工企业欲要保持长期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营造海工创新生态环境和文化,整合行业资源,成立海工创新中心,立足于海工总装创新领域,以点带面,逐步过渡到全产业链领域,解决靠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行业共性技术和创新体系标准等问题,通过专项集成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原始概念创新等多种方式打通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等全产业链条,实现我国海工产业创新整体突破,服务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深蓝利器”。(作者:中远海运重工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赵志坚)